要个寓言故事

admin|
1

一、要个寓言故事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於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於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徵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2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次用棉纸或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孔明灯可大可小,可圆形也可长方形。一般的孔明灯是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

欲点灯升空时,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纸,放飞前将油点燃,灯内的火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放手后整个灯会冉冉飞升空,如果天气不错,底部的煤油烧完后孔明灯会自动下降。

二、萨其玛那种食品大家都吃过吧 谁知道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啊

满族过年,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萨其玛,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萨其玛是满族饽饽(糕点)。萨其玛的前身是一种满族的传统饽饽—搓条饽饽。制作方法是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然后用锤反复打成面团,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块,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搓条饽饽是当时满族的比较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汉名叫“金丝糕”,又叫“芙蓉糕”,但是还是萨其玛这个名字为全国各族老百姓所接受。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道光二十八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中写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王世襄先生曾说,“据元白尊兄(启功教授)见教:《清文鉴》有此名物,释为‘狗奶子糖蘸’。萨其马用鸡蛋、油脂和面,细切后油炸,再用饴糖、蜂蜜搅拌沁透,故曰‘糖蘸’。唯于狗奶子则殊费解。如果真是狗奶,需养多少条狗才够用!原来东北有一种野生浆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即用它作萨其马的果料。入关以后,逐渐被葡萄干、山楂糕、青梅、瓜子仁等所取代,而狗奶子也鲜为人知了。”(见《饽饽铺与萨其马》) 萨其玛的工艺后来日趋复杂,正宗的做法是:鸡蛋加水搅打均匀,加入面粉,揉成面团。面团静置半小时后,用刀切成薄片,再切成小细条,筛掉浮面;花生油烧至120℃,放入细条面,炸至黄白色时捞出沥净油;将砂糖和水放入锅中烧开,加入饴糖、蜂蜜和桂花熬制到117℃左右,可用手指拔出单丝即可。将炸好的细条面拌上一层糖浆;框内铺上一层芝麻仁,将面条倒入木框铺平,撒上一些果料,然后用刀切成型,晾凉即成。原料要用到:鸡蛋花、蜂蜜、生油、白砂糖、金糕、饴糖、葡萄干、青梅、瓜仁、精面粉、干面、芝麻仁、桂花等。 关于萨其玛的传说还有这种:据说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满族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一定要吃点心,还不能重复!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要”来点新鲜的玩意儿“,若是不能令他满意,就可准备回乡下!负责点心的厨师一听,自然万分紧张,一个失神就将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厨师在情急之下,将碎碎的面皮拌入糖,糅合在一起,一边做一边心想“完了!”偏偏这时将军又催着要点心,厨师一火大骂了一句:“杀那个骑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想不到,萨将军吃了之后相当满意,问起这道点心的名字,厨师惊魂未定。随即回了句“萨其玛!”结果将军听成了“萨骑马”,想说自己姓萨又爱骑马,倒也挺妙的,还连声称赞,萨其玛因而得名。这个故事可还真就是不知道是哪个望文生义的家伙想出来糊弄小孩子的,实在是对萨其玛悠久历史和满洲食俗的一种冒犯。 感谢我的同胞舒勒汗为我确认:“萨其玛”(满文sacima)就是满语甜品或者糖缠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制作萨其玛的最后两道工序是:把其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玛拉木壁”。“萨其玛”便是这两个词的缩写。舒勒汗认为有点牵强附会的,起码满语的“码或者堆”不是“玛拉穆壁”这个发音。 现在有时被称为广东著名糕点的萨其玛,是正宗的满洲饽饽,当然这也说明了满洲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并非坏事。但是,后来被台湾某些食品公司改良后加入膨化剂的所谓萨其玛或者玛仔,实在是比原汁原味的萨其玛差的太远。想起小时候在国营副食店里面买的用黄草纸包的萨其玛,上面的青丝、红丝、葡萄干衬在姜黄色米条儿上面,煞是好看,放在手上托着,沿着胡同里一排排的杨树,蹦蹦跳跳地走着,一路上就有奶香和蛋香陪伴到家。 萨其马在汉语被译为“金丝糕”

三、泰州麻油典故

泰州小磨香麻油以芝麻为原料,用水代法加工制取,具有浓郁的独特香味,在我国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在前清,泰州本是扬八属会考之地,每逢大比之年,扬州府所属各县的读书人,都要汇集到泰州来赶赴童试(即考秀才)。一旦考试结束,那些属县的考生们,又都纷纷上街,购买些当地名产,带回乡里,馈赠亲友。其中,泰州三麻之一的小磨麻油,已成为人们竞相争购的热门货。

其最初创名自泰州北城门外天滋河边古上真殿拐角口的叫黄芷的人家,老夫妻俩没儿没女,开了一家小麻油作坊。通过向过路农民收点芝麻,自己推磨,自己提油。但后来城里麻油作坊越开越多,眼看维持不下去了,老奶奶提醒老头做生意要讲‘门槛经’,老头子盘算花功夫,一改往日在门口买芝麻的习惯,特地带上扁担、绳索和麻袋,远远跑到新城、渔行、港口、周庄等地带去买芝麻(传说中,那一带产的芝麻壳子薄、颗粒齐、出油多、味道香)。并把收回来的芝麻挑拣洗淘,下锅烘焙时,力求做到“文火烧,飞铲炒,不夹生,不枯焦”。上磨把芝麻磨成粉末般,这才加水搅拌,用钢端子慢慢挤压提油。这样制成的麻油“油香四溢,满室芬芳”,直引得行人闻香止步,寻店买香。俗话说“城小好传事”。同行们向黄芷老头儿讨教老人家开诚教授,从此泰州油坊你追我赶,芝麻越挑越匀,麻油越做越香,代代相传,小磨麻油就成了泰州的名特产。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