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会的来历

admin|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扩展资料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素有观赏花灯的习俗,各地皆在街市悬挂花灯,百姓则相约游览观赏,俗称逛灯会。元宵节也俗称灯节,可是许多地方不仅十五那一天张灯,也有早在十二日那天开始,闹到十六日那天才落灯而兴尽的

山东灯会又以淄博灯会出名 

淄博元宵灯会历史悠久,在清代就已闻名全国。建国后灯会一度中断。1986年正式恢复,地点在淄博人民公园,盛况空前,大型灯组和小型花灯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在传统的元宵灯会的基础上,为配合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1989年9月5日至10月5日,在淄博人民公园举办了“首届淄博金秋灯会”,灯会以“欢乐的淄博”为主题,展出了37座大型机械灯组和近千盏小型民族花灯。大型灯组主要有“金马腾飞”、“聊斋趣园”、“三龙闹海”、“许仙游湖”、“云雾仙阁”等。灯会期间接待中外观众50余万人次。从此之后,淄博每年举办两次灯会,一次是元宵灯会,一次是金秋灯会,以灯为媒,交四方宾朋,招八面客商,进行规模宏大的经济贸易活动。 

1992年9月,淄博又举办了首届全国花灯邀请赛,有成都、重庆、武汉、南京、天津、济南、淄博等8个城市参加,共展出48组大型彩灯和近千盏民间工艺灯,国内外宾客云集,热闹非凡

 其余一些灯会习俗有

十四试灯

也有很多地方的灯节、是从正月十四日开始的,比如:山西的若干地区张灯是自十四“试灯”起至十六日止。

绥远归绥,自十四至十六,便要笼旺火、张灯彩。

甘肃临洮,山东淄川、惠民和察哈尔怀来,上元前后,张灯三夜

十五正灯

“正灯”,就是灯节的正日。北京昌平称十五日为“正灯”日。河北永平,也说望日上元,通衢张灯,谓之“正灯”。

金龙银斗闹元宵

每逢春节或元宵佳节,在广东著名侨乡和台湾籍祖地丰顺县的西南边陲的埔寨区,素有“金龙”、“银斗”闹新春的民间活动。

丰顺县埔寨区烧“金龙”、”银斗”的活动始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相传远古的时候,东海龙王的第21个孙子叫浊龙,被祖父派到南粤莲花山脉管辖赤岭(据说就是现在的埔寨区)。这条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块地方搞得乌烟瘴气。群众忍无可忍,上告老龙王。龙王命其小女儿清风,佩斩龙宝剑赶卦南粤。一日,趁浊龙烂醉如泥时杀了它,将其斩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段。清风把斩下的龙头带回龙宫向父王禀报,留下其余三段,变成现今丰顺县埔寨区的龙身。揭阳、揭西、丰顺三县交界的龙颈(即现在的龙颈水库),揭阳县的龙尾。后来,埔寨区人把这一动人的民间传说,巧妙地通过烧“金龙”、“银斗”的形式流传下来了。

先说烧“银斗”。平展的广场上,溶溶夜晚,只听震耳欲聋的铣炮响了,在锣鼓声中,数百名小伙子挥舞火炬,冒着严寒,上身赤膊沿场飞转。由当地长辈,名人或侨领、侨贤点火之后,只见无数的小火箭射向“银斗”首级。“银斗”倏地一变,展现出“孔雀开屏”的新姿,但见在烟火中显现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银斗”中悠悠飘降夺目四射的“对联”,上面写着“欢度新春(元宵)佳气,祝君万事如意”等词句。“银斗”烧至最高一层,便显示出高挂的花篮,其中各层的火箭这时也万箭齐发,火蛇、银花、金珠铺天盖地而来,真是令人如置身于殊花异卉之中,目不暇接。

烧“银斗”节目告一段落时,在漆黑的夜幕下,“金龙”登场了。在绣球引路下,20多位体格魁梧的青年擎龙火,举着高5米,身长30余米的火龙,恰似从绛雾迷蒙中出来。在一片喜炮声中,后面跟着的五六十位青年,手擎“小龙”、“金鲤”、“龙虾”、“鳌鱼”等,组成一支气势磅礴的队伍。突然,金龙从口中吐出五光十色的金珠,顿时龙身四周发射出五彩缤纷、光芒万丈的变幻珍珠,霎然间,金龙又转吐争妍争奇,仪态姿容递变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异形同的菊花楼空。这人间奇丽的盛景,仿佛把观众都带进蓬莱仙境去了。

 

潮汕元宵习俗

潮汕一带如当年有产男孩的人家,自农历十一日起,陆续到乡中大宗词堂挂灯。有钱人家的灯屏四至五层,普通人家一至二层。灯屏内容,多是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仙姬送子》、《郭子仪庆寿》、《皤桃会》、〉《凤仪亭》等等。灯屏上各种人物,均用泥塑及各色布料制成,造型殊异,栩栩如生。每座灯屏下面贴着的红纸上写明该户姓名,以让人们观赏比较。从十一日挂灯这一天起,称为“起灯”,实则“起丁”。意即新出生男孩(男丁〕入族的仪式,也是含祝前程光明远大之意,所有起灯的人家,自起灯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大宗祠堂去点灯,直至十八日为止。

元宵节,家家户户门前挂上红灯,表示迎祥。乡中组织游灯赛会,参加赛会各式花灯,造型不一,精制美观。如莲花灯、梅花灯、鲤鱼灯,走马灯、山水书画灯以及款式多样的宫灯,汇成一条火龙,辉煌如同白昼。正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描绘当时元宵盛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佳句一样。加上化装“扮景”踩高跷,潮州锣鼓闹元宵,热闹异常。

正月十五元宵夜、潮汕各地还有所谓“新娘落祠堂”的习俗;凡是乡中当年新婚的新娘,是晚要到宗祠里观灯。新娘事前抹粉打扮,身穿红色大衣,下围长裙,头戴凤冠,珠廉垂面。普通人家则戴“文明帽”(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半月形),再用二丈多长,中间扎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于“文明帽”,红绸带从两鬓下垂至脚,身穿红色花长衫,窈窈多姿,宛若仙姬。然后由伴娘(一至二人〕护陪到祠堂观灯。

宗祠内面,灯烛辉煌,人们熙熙攘攘,争挤观灯看新娘,新娘来到祠堂,先由伴娘点燃三烛香,让新娘顶香跪拜祖宗,祈求明年得子。拜完祖宗,伴娘偕新娘绕堂一周,逐屏观灯。其后,新娘步出祠堂,婷立祠阶看戏(潮剧),让人们观赏。这时人们蜂拥围观,男性青年尤甚,你推我挤,巴不得挤到新娘面前一饱眼福。新娘看戏只是一种形式,为时不长,旋即由伴娘护送新娘回家。这一习俗,谓之“新娘落桐堂”。

翌日,挂灯的人家,大摆筵席,广清亲朋赴宴庆喜,俗称“吃丁酒”。

十八日挂灯仪式结束,起灯人家把灯从祠里携回家中,以求明年再得子,谓之“谢灯”。

 

砍石灯会

元宵之夜,古镇殃石历来有灯会之举,届晚街头巷民鼓乐喧天,橹下窗前,张灯结彩,一支支色彩绚丽的迎灯队伍拥上街头。在锣鼓丝竹声中载歌载舞缓缓行进,观灯的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把个殃石镇围得水泄不通,实在是当地最有影响的民俗活动之一。

砍石灯会据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距个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特点是静态(张灯结彩)与动态(迎灯、游灯)相结合,与历代都城的灯会既相似而又不同。据《陕川图志》等地方书籍记载自夏历正月十三日采竹结棚于通灯中至十八日方息。灯期始为三天后添两天俗以五夜晴明为五谷丰登之兆。迎灯队伍先以火流星开底继而是弹柱火把,彩旗、硬牌、管弦,然后是山水花卉灯、飞禽走兽灯、虫鱼蜂蝶灯、亭台楼阁灯、珠帘伞灯等到最后以火流星殿。真是“人树银花满街舞、萧鼓暄闻到天明”。砍石灯会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展出灯彩的同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有的放焰火,叫作“赛月明”;又作金化坠地,称为“滴滴金”借此娱乐宾客。有的以焰硝铁屑杂制作兰惠、梅、菊,木兰、水仙之状,闪烁如生,形成奇观,相对角称作“赛花”。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朱淑贞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去年元夜花市灯如昼。日上柳梢儿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言衫袖。”写一个女子追求爱情自由不能得的心情。极其凄楚动人。由此可见灯会历史的悠久。砍石灯会的第三个也是主要的特点,展出的灯彩以针刺花纹著称于世。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用针在灯上精心刺出各种图案,或是山水花卉,或是鸟兽虫鱼和人物,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红楼梦》、《三国志》和《水浒传》等故事,然后在灯中点燃蜡烛,或装上电灯,光线透过针点显出优美逼真的立体画,瑰丽异常。难怪前人要用“火幅神功传妙态,若比丹青觉更妍”的诗句来赞美它了。

其中以扎骨架和针工最主要,尤其是腕儿功夫极深,只要有一计不合规则就会前功尽弃。一件较复杂的灯彩工艺品往往要花上一年半载,甚至几年才能完成。

殃石灯彩的品种繁多,题材丰富。人物灯有钟馗捉鬼、刘海戏蜡等等。亭台楼阁灯有西湖台、玲玫培等名目;还有以18幅大型画面组成的珠帘伞灯等,如千花万卉争艳,不仅誉满全国。而驰名世界。

 

双狮戏球

泉州花灯

福建泉州的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据《泉州府志》记载,古代泉州花灯已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有的周围灯火缘以练,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以外;有的灯火三层,香闻数里;真可谓音、形,色、香俱备,奇妙无比。

在泉州花灯中最为奇特的是香灯。这种灯呈八角宫灯。不但它的垂练、棱线、流苏等全部用香珠八面,镶有香土塑成的八仙,上下置有两个大香盘,点燃之后,幽香阵阵,真是古色古香。据传这种香灯原是闽南寺庙中供奉用的,后来传到民间发展成为泉州别具一格的花灯。纸招莲花灯则是泉州古老的传统灯品,花瓣用色纸招成。泉州习俗元宵节娘家必须送给新婚的女儿、女婿一封莲花灯,其中一红一白,拌在新人床上。如今闽南人虽不信这种卜示,但元宵送莲花灯的习俗依然保存下来,而且花灯做得更为别致精巧。料丝宫灯也是泉州传统的灯艺后来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刻纸老艺人李尧宝发掘出来。料丝灯用透明玻璃丝作吮上,盖以各种古朴的刻纸图案。灯光透过玻璃丝的折礼形成一道道霓虹灯似的光线,把一幅幅刻纸图案衬托出来宛如浮雕,令人赞叹不已。富有地方喜庆色彩的八结灯也是泉州人民喜爱的花灯。闽南民间喜庆风俗用一根红绳打成回形八结,象征吉祥,八结灯仿此造型。在传统八结灯的基础上,现在泉州人民又创作了大红八结灯。它构思十分新颖,在八结之中各嵌有一种精巧的小圆灯称为团结灯。

 

灯谜和吃元宵

所谓“灯猜”,就是”灯谜”。

山西洪洞,文人们出游看灯粘诗藏谜,叫做“打灯”。江苏嘉定把藏头诗句和赠送什物,挂在壁上,待人猜中取去。这”灯谜”,又称“弹壁”。江苏高邮,结灯社出各种灯谜,大家猜测,称为“打虎”。江苏仪征,有藏头诗句,任人揣测,中者赠以笔墨笺扇等,称为“灯社”。浙江杭州也是将藏头诗句任人揣测,称谓“猜灯”。广东各地,做成谜语悬赏猜中称“灯信”。山东登州作灯于大街,文人们聚集猜中,称“打独脚虎”。一样是灯谜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元宵民间有特定的食物:江苏武进照例吃“糖圆”。浙江湖州渴宁一带,吃粉圆,称为“灯圆”。江西永丰,以米粉做成丸,称“上元圆”。江苏淮安叫“汤圆”。江苏无锡和靖江叫“团圆”。江苏华亭,当晚欢宴,大家吃油锤珍珠圆子。河北定州则吃油锤粉圆。陕西咸宁称”吃元宵圆”。辽宁沈阳、河北曲周等地那天吃的汤圆,都称“元肖”。四川华阳,把碎米做成圆子。也称”糖圆”。正月十五。这一天吃“元宵圆”,可以说是我国各地的传统食俗。

据说,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周勃、陈乎勘平“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这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后,每年这一天的晚上,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祝。因“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每逢这天晚上。举国上下都要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食品,用各种果饵作馅,外面裹以懦米粉滚成丸子,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味。女诗人朱淑贞在《米圆子》诗中赞曰:“轻回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这种糯米丸子在勺中时浮时沉,正如周必大在《平园续稿》中描绘的“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人又改称“元宵圆”。泉州和晋江一帝,“元宵圆”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将馅捏成圆粒,然后沾湿,放置在于糯米粉中不断翻滚,反复数次,直到滚成适当的大小为止,其馅的调配以炒熟捣烂的花生为主,加上糖、芝麻,拌以冬爪糖和少量的鲜桔皮丝,甜而不腻,尤为脍炙人口。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总是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凯被消失”之嫌。他作赋心虚,便在1913年的元宵节下令将“元宵圆”改称“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圆”的名称。

 

丰年之庆

农家在元宵,都希望一年能获得好收成。因此,在浙江吴兴菱湖一带就曾流行“烧田蚕”的风俗。当晚,大家拿着精巧灵巧的纸灯,到上元桥去集中,有的放花炮,有的念赞词,祈求今年五谷丰登和养蚕得利。江苏嘉定农家当晚举高高的火炬,遍照田间四隅,称“照田蚕”。江苏武进的田家,用秃帚、老麻黠、竹枝和芦韦做成一丈来长的火炬,在田里燃烧,这称“照田财”。贵州赤水的农家,这天夜里,要举行撵除蝗虫和耗子的俗行,方式是由孩子们点着灯和香枝,插在田间嘴里又歌又唱以后,回到家中,从柴门里面丢出去,关好门。浙江宁波人家拿着竹竿从厨房赶到寝室,又从寝室赶到门外,称“赶蛇曳”,说这样一来,可以使蛇、虫、鼠等不再出现。

四川成都要举行上元要用木头搭起高高的架子,上面交叉的挂上许多纸糊的白果灯。据说,这灯会避除一切瘟疫。

 

迎紫姑

元宵之天,姑娘们有迎紫姑的俗行。湖北监利,湖南桂阳也都称“迎紫姑”,是欲卜来年的蚕事或别的事情。河北永定称“邀厕姑”。江苏苏州说“接坑姑娘”,不许男人参加。江苏无锡叫“祭扛日娘娘”。福建厦门称“祭娘娘”,这由5岁到16岁的姑娘们,备了花生、柏桔、菜饭和鸡肉到厕所去祭她,各人要做一只很小的布鞋夭祭完了把鞋子焚化,将鞋灰用菜时包好,然后抛到厕儿以供娘娘应用。云南石屏称“七姑娘”,请她的时候要念念有辞。河南桃源请6姑娘是在粪堆的前面。浙江绍兴说请“灰吉姑娘”,这是由小姑娘到灶突的灰间去民用淘箩上覆女人用的包帽代表她,把她请到堂前。淘箩正前方插一只筷子,由两个女孩在旁各用手指临空钩住淘箩,另一个小姑娘跪地问卜。

 

落灯和走百病

北京昌平称十六是“残灯”日。这天各地都有“走百病”的俗行。安徽寿春,陕西临渔,山西大同,河北水平、江苏江宁,四川成都,察哈尔蔚州,男女都离家出游,叫“走百病”。云南征凰老少相谐出底还得插香在路旁。吉林民间妇女群步平沙、或相继打滚,说能”脱晦气”。江苏武进,妇女夜里出游,在街上要走过三座桥。江苏通州要到正月十六才算“落灯”。江苏仪征,泰县“落灯”吃面,有谚民“上灯圆子落灯面”。湖北武昌,这天会合全乡的龙灯于伺庙里,将首尾烧掉,龙身保留到明年再用。广东阳江把纸灯焚化。又把所有新年点缀的东西收藏起来。于是这个元宵灯节就完全渡过了。

 

北京上元花灯今昔

上元节俗称灯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灯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观花灯。北京的上元花灯,源远流长。自清康熙年间至“六七事变”前的二百七十余年,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脯灯期”;二为嘉庆至光绪的“自由放灯期”;三为“以电代烛时期”。

大脯灯期,侣称“故宫灯”。“大踊”,按《史记》云:“天下欢乐大饮酒也”,即皇帝特旨命令天下百姓共同欢聚饮酒。庆贺佳节。大脯灯可分内灯、外灯两种。据《药乡赘笔》记载: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正月,朝廷发瘠主一千两。在后宰门(即今地安门)架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剧目,先是江宁苏浙三处织仓各制献蟒袍玉带,珠凤冠、鱼鳞甲,俱以黄金、白银为之。彩灯花爆,昼夜不绝,这就是古代所称的“大脯”。按上述放灯、演剧的地方就是现在景山寿皇殿北墙外、景山后街。当时街左右有雁翅楼(早已拆除调由内务府在这里设立”官看台”,皇帝亲自登台向穷苦百姓抛钱施花灯。鞭炮昼夜不停、可见当时盛况。这是内灯也就是在内城放灯。另据《清稗类钞》所载:“康熙乙丑元久圣袒命于南海子大放灯火。使臣民纵观,仿大醉之意。”南海子即今南苑。当时,先在南苑行官外约里许方圆,周植拭木(斜埋在地上的木桩调络以红虬,然后在其中建起四个大棚内悬火箱,又在平地树起八杆,上悬旗蠢,官民老少男妇,都允许进去观看。待行宫内撤仗张灯底有宫眷五个人:从里面出来,皆红裳甩衣,被以杂彩,人担两灯,各踞方位,高低盘爵,若垦芒彻无珠光灯趴形成奇观。

自由放灯期,自乾隆末以来,升平日便由放官灯转入商民自由放灯。清宫上元花灯多在圆明园山上举行,有时在宫内或北淳公园内举行,将康熙朝故宫灯与民同乐,改变为皇家在宫廷内独自观灯,一般商民也由于生活富裕,自己随意放灯。自由放灯可分四种,衙灯、场火、庙灯、铺灯。衙凡是清廷所属各衙门口放灯。这种灯本来在康熙时就有,而且清政府拨有专款。自从嘉庆初年以民由拨专款改为捐款,再由各衙门略为补助。每逢节日,便有衙门拿着捐款簿子向各商号、富户捐款。

场火,俗称“捐烟火会”,是各街道有势力而又好出风头的商户,勾结一些地痞流氓,挨家挨户要钱,美其名曰“放盒子钱”,用这笔钱购买大批花炮。在附近广场燃放。自正月十二夜到正月十六,在这五天里通宵烟花自由施放。此时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有的丢孩子,有的失绣鞋,甚至有挤倒踩死的,也有地痞流氓趁机调戏妇女的。当时西城太平湖、二廊庙、花园宫、后坑和东北城的空场地,均有此种场火会。庙灯,是当时各寺庙所悬的灯,如西城的都城隍庙、都土地庙。东城的吕公堂、二郎庙;大兴县的城隍庙、北城的火神庙、关帝庙等处均甚著名。光绪庚干事变以前由于物价上涨,生活费用日高,人民负担过重,各庙收入甚微,乃先后停办。

铺凡是各商店在节日悬挂花灯和放焰火花盒。这种灯儿在清末民国初年最盛,是北京著名的灯火。如各姜店以冰灯及麦芽龙灯著名;灯扇铺和专卖纱灯的商店,各式官灯、桂灯、人物灯等式样齐全。各大铺虽然也以纱灯著称,但门前所挂红色牛角泡子排灯,为这一行业独有;绸缎庄的纱灯,在绘画方面十分细,有整套的《三国志》、《西游记》、《红楼梦》图画,颇似现在的“小人书”。以电代烛时期是从清宣统时期至“七七事变”以前。这一时期,每年只有“庙灯”和”铺灯”。庙灯还是宛平城隍庙、白云观和东华门三处。这三处的灯还是老样子。铺灯则多改用电灯代替蜡烛,尤其是民国初年的“新世界”和“城南游艺园”以及前门大栅栏、二条带完全用电灯加配主体灯架绘制各种花卉、人物制成。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又增加花盒,曾轰动一时。“七七事变”后由于民不聊生,花灯逐渐衰落。

现在,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元宵灯会不但恢复了,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

 

塔尔寺灯节

塔尔寺亦称“塔儿寺”,藏语叫“拱本”,意思是十万佛像。它是青藏高原喇嘛教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庙之一,座落在青海省惶中县鲁沙尔镇境内,离古城西宁仅二、三十公里。据藏汉历史文献记载。这里是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生于公元1357年,本名叫罗桑扎巴。宗喀巴是他弟子和信徒给他起的尊称,意思是惶水之滨人,据西藏佛教(即喇嘛教)史料记载和当地传说,宗喀巴生下来地方后来在上面长起一棵菩提树,他的生母就在树旁建了一座小塔。1424年又有人修建了一个较大的塔。1419年宗喀巴在拉萨圆寂后,他的弟子和信徒为了纪念他,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1年)在这里开始建寺,经过上百年的经营,才发展为今日拥有殿宇、佛塔、僧舍等多余处建筑的古代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六百余顷。整个寺院建筑在林木苍翠的山坡上,依山高低错落,具有高超的藏汉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特点。进入大殿,迎面矗立着高达12.5米的大银塔,上面裹着洁白的哈达,殿内供奉着宗喀巴神座,高约一丈,系纯金铸造,是件稀有珍品。1961年国务院颁布塔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塔尔寺素以“酥油花灯”著称。有的称这种酥油灯为“塔尔寺灯”,有的叫称为“乍酥拙花”。塔尔寺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此日也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这天晚上,从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内蒙古以及青海各地来的成千上万的农牧民在万盏灯火下饱览享有盛名的酥油花。酥油花又叫“扒”,也是塔尔寺的“三绝”(绘画堆绣、木刻和油塑)之一。酥油使用晶莹洁白。松软细腻的酥油配上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花朵。人物或其他形象用木架支撑,陈列于讲经殿之前。油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持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有奇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生动逼真的山川图案,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取材于佛经故事的历史人物等。这些五彩缤纷的酥油花塑雕,在灯火的映衬下与金碧辉煌的四周殿堂相映成辉。前人诗云:“元宵盛法会,冷月正?

灯会,据说是从汉朝留下来的。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计说,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说情,免此一难。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万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烧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灵涂炭,无奈圣命在身,不敢违犯天条。正左右为难之际,东方朔又献一计 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东方朔之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与白昼无异。火光直透云霄,火德星君见那景象果如天火降临一般,料得足以瞒过玉帝,便回天庭复命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灯张炬,以示纪念,且用糯米粉团成丸子,状似珍珠,俗称“元宵”,表面上是敬火德星君,实际上是想用糯米糕粘住他的牙齿让他少说话。

会,据说是从汉朝留下来的。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计说,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说情,免此一难。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万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烧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灵涂炭,无奈圣命在身,不敢违犯天条。正左右为难之际,东方朔又献一计 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东方朔之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与白昼无异。火光直透云霄,火德星君见那景象果如天火降临一般,料得足以瞒过玉帝,便回天庭复命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灯张炬,以示纪念,且用糯米粉团成丸子,状似珍珠,俗称“元宵”,表面上是敬火德星君,实际上是想用糯米糕粘住他的牙齿让他少说话。

灯会,据说是从汉朝留下来的。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计说,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说情,免此一难。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万千黎民的份上,不要火烧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灵涂炭,无奈圣命在身,不敢违犯天条。正左右为难之际,东方朔又献一计 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东方朔之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与白昼无异。火光直透云霄,火德星君见那景象果如天火降临一般,料得足以瞒过玉帝,便回天庭复命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灯张炬,以示纪念。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